当前位置:首页 > 参考咨询 > 详细内容
期刊编辑应是学术讨论的引导者
发布时间:2010/10/19  阅读次数:1623  字体大小: 【】 【】【
编辑应是学术讨论的引导者
鲁品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
作为作者,我曾经与许多编辑通知打过交道。对这些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同志,我深怀感激。这是我逐渐形成了关于“编辑者”的某种心理定位与角色期待。
严格说来,编辑是一种社会角色而不是一种行业,因为许多编辑本人就是具有卓越学术才能的专家学者,他们只是在承担编辑任务时才扮演编辑角色。因此,作为边际的第一步,是把自己的“研究者”身份与“编辑者”身份相分离。
作为研究者,他们与其他作者一样进行个性化研究,坚持学术见解;而承担编辑角色时,则必须从研究者身份中解脱出来,用编辑者的角色进行工作。那么,研究者与编辑者的区分是什么?这两种角色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两者角色的转换?
有人说,编辑与研究者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即便既要为研究者服务。这种说法显然不正确。研究者与编辑者都是从事学术这种公共产品生产活动的合作者,他们共同为读者服务,为社会学术事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也为社会服务。。因此两者是合作关系,类似于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关系。而更高水平的编辑在承担“学术裁判”的同时,还要发挥引导和组织学术研究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研究者和编辑者的工作性质与社会影响大不相同。研究者虽然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但作品你本身具有某种“私人”色彩,其研究工作对学术的影响是局部的。编辑则掌握着一定的公共权力,其工作的结果对社会学术事业的发展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高端学术刊物的编辑对学术研究的导向具有很大影响,其工作结果直接影响社会学术事业的发展。因此,掌握公共权力的编辑,需要超越学术个性,用“公共性”作为工作标准。这种有公共权利决定的“公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方面,编辑的公共权力是由委托人授予的,必须贯彻委托人的意志。在国外,各种出版物必须执行股东的意志,否则,就没有编辑生存的权利力。因此这种公共权力被私人化了,由此控制全社会的舆论,其所办的刊物可能成为某一流派的刊物。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刊物编辑手中的权力是党和政府授予的,应以能否繁荣中国学术事业为己任,能否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作为稿件取舍的标准,而不能以边际的个人偏好作为标准。
另一方面,编辑工作的“公共性”还表现在为读者服务上。真正支撑一个刊物繁荣的,最终还是读者。如果没有读者,刊物本身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学术期刊的读者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学术偏好,学术见解、研究领域和研究需要等等。学术刊物应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而不能所有文章千人一面,成为某一学术群体的同仁刊物。我国的学术期刊也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国际化”,用国外期刊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的刊物不论如何努力,只对也只能在国际上处于中下流水平。中国的国情不同,读者结构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因而需要不同与国际刊物的风格。
编辑既要忠实地执行委托人的意志,又要服从于多种多样的读者需要。我认为,这并不是要求编辑和刊物改变个性,而是要求他们在超越中获得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只有超越个体的学术偏好和学术观点,才能使自己达到更高境界。在这个更高的境界中,编辑和刊物可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术功能;用超越派系之争、门户之见的胸襟,引导、组织学界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研讨,引导高质量学术成果的诞生。
一个优秀的编辑。一份优秀的学术期刊,应当既是高质量学术争鸣的组织者,也是高质量学术城郭的助产士,更是时代学术风潮的引领者,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优秀编辑和优秀期刊,中国需要这样的学术弄潮儿!
  
想起给季羡林改文章
高世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
20世纪80年代,我在《历史研究》当编辑,是许多学者的文章“判官”兼“刀斧手”,年轻气盛。
20世纪80年代,季羡林老先生还尚未被奉为“国宝”。忘记了是哪一年,季先生的一篇文章摆在了我的案头,我被分配担任责任编辑。由于文章较长,文字又有些随意,不大符合惯常的学术文章面貌,于是我“毫无畏惧”地对文章进行了大幅删改。虽然由于年轻、经验不足,但是对于编辑工作,自认还是认真负责的。记得并没有改动文章的观点与框架,主要是按照我心目中的学术论文模式,对一些较为随意的文字以及口语化表述做了修改,删去了诸如“××年,在××地,我遇到了××人,谈起××事,他说了××”之类文字。
经过我的“刀削斧砍”,季先生的文章刊出了。不久,我收到了季先生的来信。字写得很小,但整齐清楚。信中对于文章的编辑加工做了点评,指出哪些地方改得不错,哪些地方改得不够好。信写得很客气,虽然能体会到老先生有不大满意之处,但还好,没有大的指责。可惜,这封信当时虽认真读了,但并没有太当回事,后来被我弄丢了,一些具体内容也记不大清了,只有其中一条记得特别清楚:由于我将文中多处口语化文字均改为“前文已述”等较为“学术”的语言,季先生对此指出,使用“前文”不妥,应使用“上文”;“前文”是指前一篇文章,“上文”才是本文的上面文字。之所以记住这一点,是因为此后我在编辑工作中特别留意区分两者的用法。
后来,在编辑工作之余,我自己也逐渐开始“舞文弄墨”。在文章、小书陆续刊出时,我开始日益体会到了自己的文字被编辑任意删改带来的懊恼,尤其是违背原意或改得“上气不接下气”时。于是,我常常会想起这封信,想起当初我的“无所畏惧”来。随着季先生名声的与日俱隆,我有时会自嘲:看来真是“天道轮回”,我应该算是“罪有应得”,连季先生这样的“大师”的文章我都敢“大杀大砍”,自己这样一个无名小辈被人家编辑“修理”一通,还不是应该的吗?
这当然是戏言,但是,经过数十年的文字工作生涯,通过自己作为作者与编者两方面的亲身体会,我对于编辑工作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并愿以此提醒年轻的同行们:
编辑工作的第一要义是尊重作者,尊重“文责自负”的原则。一个好编辑,绝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习惯,将作者的文字改得面目全非;而应该是在尽量少改动的情况下,保证文章能够文从字顺、不出纰漏,达到刊发标准。当然,如果能给作者提出进一步提高水准的准确意见和建议,那就是更高境界了。
一位刊物老主编曾经将编辑对文章的加工原则归纳为:多删、少改、尽量不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编辑人员在别人文章中随意添加自己的想法是最忌讳的。要始终记住,那是别人的作品,无论你的想法多么高明,都没有权力强加于人和以人家的名义表达。而删与改,即使是编辑高手,也同样需要小心。删,很容易造成上下文气不接,甚至影响逻辑表达;必须删削时,最好请作者自己进行,如果做不到,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连接,以保证文章表述的逻辑与文字的顺畅、完整。而改,更要小心。首先,绝不能随意改动作者的文意、观点,倘若觉得需要改动,稍重要者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对于语言文字类问题,也以少改为好。错字病句之类,当然必须改动,但应该尽力争取通过最少的改动使它准确、通顺起来。一位资深老编辑曾对我说:看作者文稿,绝不要想着自己会怎样写;他说他的原则是,倘若改一个字可以,绝不改两个。这才是编辑工作真谛。而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的倾向是,宁可放过,绝不“错杀”。即宁可不改而出错,也绝对杜绝将正确的改为错误的。只要不是错误或在两可之间,就应依循作者,尽量不要改动。这样说是因为:一、你不一定比作者更聪明;二、你一定不比作者更懂专业;三、要容许、容忍作者的个性与风格。
这最后一点很重要。如今的学术文章往往千人一面,似乎文字越古板、艰深越有学问,少见生动活泼的个性表达,不仅使得学术圈外的读者望而生畏或生厌,连专业人士也常感兴味索然。一位教授朋友就曾直言:如果不是为了饭碗,没人爱看学术文章。其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学者著述至少史学著述是绝非如此的,许多文章至今读来仍有兴味。顺便说,这种文风其实也是自掘坟墓,学术著述没人爱看的结果就是各种“讲坛”、“那些事儿”赢得了更多不拿学术当饭碗的人们的青睐。这几十年的八股文风成因复杂,当然不能归咎于编辑,但有时编辑人员也或多或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如我当年给季先生改文章,正是将作者文章的灵动、活泼文风按照惯有模式改得一本正经,从而使之失去了可读性与独有的味道。
近读舒芜先生的《舒芜口述自传》,其中讲到当年冯雪峰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不允许编辑随意在作者稿子上动笔,所有意见只能写在小纸条上,贴到稿子上,以作提示,让人家自己去改。实在是深得编辑工作要领。
当然,以上主要是针对较为成熟的专业作者。对于刚刚入门的青年或功力不逮的作者可以严格一些,或许你可以点石成金,使文章得到升华,并培养一个好作者。但倘若没有把握点石成金,那么切记,万勿“点金成铁”——这是编辑的底线。
学术特色是高校学报坚守学术性的必然要求
曾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
以学术性的坚守抵挡学术的“欲望生产”和各种利益诱惑,不仅需要办刊人坚持以学术至上、为学术服务的精神底气,更需要办刊人发挥聪明才智,创办有学术特色的学报。
如今,“以量定质,以刊定文”的学术评价制度,使得从学者到学校、科研机构都围着论文数量和核心期刊等指标团团转,这样的量化标准和学者的学术地位、物质生活甚至行政职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作为学术刊物的高校社科学报坚守学术性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报由一个提供学术交流和推动学术发展的平台,变成了单纯的信息载体,丧失了作为一个学术刊物最根本的性质:崇尚学术性。大量低水平稿件、人情稿、关系稿、权力稿刊登在学报上。与此同时,核心期刊在学术评价制度中的“至尊”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得众多学报纷纷以争取进入核心期刊或是在核心期刊排行榜上位列前茅作为办刊的第一要义。编辑琢磨更多的,不是文章的学术质量,而是期刊发文被转载量(率)和被引用量(率)。对学术性的坚守不知不觉中被忽略,学报学术功能异化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学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为学术服务,以学术为本,学报的生存和发展都有赖于学术性的坚持。因此,无论现在和将来学术评价制度如何变化,在期刊的学术性上下功夫是学报唯一的发展方向。以学术性的坚守抵挡学术的“欲望生产”和各种利益诱惑,不仅需要办刊人坚持以学术至上、为学术服务的精神底气,更需要办刊人发挥聪明才智,创办有学术特色的学报。在学术刊物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建立学术特色是获取比较优势的可靠途径。没有学术特色,就没有学报的学术品牌;没有学术特色,也谈不上学报区别于其他学术刊物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报学术特色的建立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学报特色的建立必须以学术性为前提。这意味着无论学报的特色栏目或特色文章,都必须以内容的学术价值为前提。脱离学术价值谈特色,就会偏离学术轨道,只能沦为“为特色而特色”的伪学术。
(2)建立学术特色的目标是发展学报。在建立学报学术特色的过程中应该破除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别人做的我不做,“人无我有”才算“特色”。事实上,这并不符合建立学报学术特色的初衷。建立学报学术特色的目标,是增强学报的学术竞争力,扩大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学报学术特色的建立,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长远看,有利于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特色就是应该建立的特色,无论别的学报是否先做或者将要做。
(3)学报特色的建立,必须与学报的长期规划相统一。长期规划是学报关于自身发展的全局性规划,是基于学报现实状态而进行的面向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设想。很多学报学术质量不稳定,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长期规划。将学报的学术特色统一在长期规划中,意味着即使遭遇人事变动,其特色和风格也能延续下去,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建立在长期规划基础上的学术特色,将使学报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以及面对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干扰时更有抵抗力,从而有利于学报的健康发展。
(4)学报的特色栏目和一般栏目应协调发展。为了特色,有的学报会将人力、物力、财力全部集中于少数栏目,而对于其他一般栏目则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这样的做法,会使得学报整体学术质量受到制约。对学报而言,一般栏目是特色栏目的基础,也是对特色栏目的有力补充。特色栏目和一般栏目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互相发生转换。
在特色栏目和一般栏目的建设方面,学报负责人应该努力建立两者的良性互动关系。结合当前学术研究一方面专业化极强,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重要性不断显现的趋势,以及学报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学报各个栏目应当均衡发展,这样有助于凸显学报有别于其他专业学术期刊的优势。学报不同于只发表某学科文章的学术期刊,读者在阅读学报时不仅能看到某一个学科的优秀成果,还能看到其他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不仅如此,学报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某些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上,从不同学科角度、跨学科角度引导学界开展学术讨论和争鸣。因此,建立突出综合性、交叉性、多样性的特色学术刊物,而不是建立单一学科的学术刊物,这正是学报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所在。
(5)将学术特色的建立与作者群的培养结合起来。学术特色的建立,需要以相当实力的学者作品作为后盾。这就需要学报编辑在策划和组织栏目时充分考虑时间与质量两方面的因素。对于学术刊物而言,不仅栏目的成熟需要一定时间,优秀作者梯队的形成更是如此。学报对年轻作者或资历较浅作者的培养和扶持,不是对作者评职称或获得学术地位的同情,也不是对弱势学科的简单扶持和倾斜,而是坚持以学术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学术至上是学报办刊的第一原则。年轻作者固然需要扶持,但更需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学术的大风大浪中拼搏、历练。如果学报只是为他们提供避风港,对他们的学术成长并没有多大好处。
(6)养成学报编辑的学术意识。编辑的审稿活动,必然深受其主体意识和学科背景的影响。因此,编辑的学术鉴别力和学术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刊物的管理方面,学报办刊人必须重视编辑学术修养的养成,鼓励编辑关注学术发展,多参加学术会议和讨论等,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与此同时,应注意将刊物的理念和风格传达并渗透到编辑的主体意识中,使编辑在遵守基本职业责任的同时,充分贯彻杂志的风格理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编辑活动中,形成符合学报特色的编辑风格。
坚持编辑学者化,不能走偏。作为学术刊物的编辑,应该具有学者的眼光,善于发现那些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对于刊物的发展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编辑的学术眼光和学术品位,而不是他们的学术著作。
特别要指出的是,编辑的学术良知和道德修养是坚守学报学术性的精神力量所在。作为媒体,任何学报都发挥着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正因为如此,学术刊物的办刊人更应严格要求自己,明确认识到学术刊物传达的不单是学术上的新研究、新发现,更是学术精神和学术正气,它将是对接触学术刊物者知识的扩展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术刊物是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最有力武器,这个武器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学术良知和道德修养。(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信息©2008-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本站|我的web2.0|甘肃社科|技术验证
注册许可证: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826号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