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资料 > 详细内容
数图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13/10/19  阅读次数:1496  字体大小: 【】 【】【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90年代中期,国家科技部在“863”项目组专门设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软课题”以及其它有关数字图书馆的科研项目。“中国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标志着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开始。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先后进行了有关项目研究,为以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在数字化浪潮中,我国各级部门紧跟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建设各类型数字图书馆项目,其中既有国家级项目,也有地方省市级项目,还有单个数字图书馆项目。

  (一)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宏大系统工程,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宽带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信息资源库群,支持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资源库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其基本思路是:先建设急需急用和容易的,先易后难,从小到大。出发点是大文化的角度,涵盖整个文化建设。该工程将完成中华文化史资源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资源库、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源库、中国发明创造资源库、中国法制资源库、中国国情资源库、中国教育资源库、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中国名人资源库、中国旅游资源库、中国艺术资源库、中国经济信息资源库、中国软件资源库、科技资源库以及面向青少年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资源库的建设。在技术实现途径上采用与国际同类主流技术有接轨前景的方案,如标准通用置标语言、统一资源名称、公共对象请求代理结构等,严格遵守电子信息处理与电子信息交换的相关国际标准及工业标准,统一的总体框架与灵活的子项目实施相结合,采用适用于网络环境的分布式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立足国内自行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成熟技术相结合。提供全面、灵活的网络连接方式,为用户提供对各种资源库的快速查询与检索;开发智能化中文用户界面和廉价的用户接入设备,普及网络的使用,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网上的资源,使信息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二)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

  20006月,依据国务院的批复,经科技部、财政部、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和中科院等有关部委协调,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由中科院图书馆、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组成。它是一个虚拟式的科技信息资源机构,中心下设办公室,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心建设的宗旨为:根据国家科技发展需要,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开展服务;促进科技文献的深度加工、优质服务、快速传播和有效利用,实现科技文献的共建共享;推进我国科技文献的基础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政府科学决策、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支撑保障。NSTL建设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是一个共建共享的网络化信息服务系统,它按照分布加工数据,集中建库,集中检索,分布服务的原则,通过互联网向广大用户提供信息服务。NSTL已在网站上开通了外文科技期刊、会议论文、科技图书和中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数据库,以文摘方式报道近万种外文期刊及其它类型文献。全世界的网络用户可免费检索该网站上的数据库,网站上报道的二次文献条目,中心的成员单位均收藏有全文,注册用户可随时向系统提出全文请求。

  (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199811月正式启动,其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它以CERNET为依托,采取“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联合保障”的建设方针,初步建成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和科研的文献保障水平。CALI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目前已建成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和成员馆三级网络结构。参与CALIS建设的主体是“九五”期间国家正式立项建设“211工程”的高校,其他有条件的高校均可参与子项目的建设和共享CALIS的资源。CALIS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实时的联机合作编目,建成了学科和文献类型最多的联合目录数据库,联合订购的国外数字化信息资源覆盖了所有学科,引进的数据库学术水平较高,增加了电子资源的品种,为各高校和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自建了高校学位论文库、重点学科专题库、特色数据库和导航库。

 (四)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

  中国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由文化部倡议,以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主要公共图书馆为参与主体,模仿美国数字图书馆倡议计划,侧重技术方案实现,兼顾资源数字化,建立一个在内容和技术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数字图书馆原型,通过遍布全国的数字通讯网,依托即将建成的“金图工程”,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网络服务,并为我国大规模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样板。主要成果是在我国创建了一个分布式、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具有一定规模资源的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达到国际同类水平,项目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包括设计开发了通用的套装数字图书馆系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一套通用的数字内容资源加工系统、建立了跨地域多馆合作的网络资源建设体系。建成了符合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要求的、可互操作的、分布于全国 7个省市30个以上的数字资源库群,在互联网实现了良好地运行。

  (五)教育部数字图书馆的“九五”攻关项目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承担,主要研究数字图书馆的结构、检索机制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图文信息联合导读学习系统;数字音乐图书馆雏形和一个小型的数字化视频数据库示范系统。其中清华大学与IBM公司研究实验室共同研制中国数字图书馆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向分布广泛的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从总体上提升图书馆的各方面的功能。华南理工大学已经研制成功视频数字化图书馆,存储有10G以上的视频剪辑信息。上海交通大学目前正在创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的现实模型,将该校图书馆实际使用馆藏文献的30%进行数字化处理,包括联机目录、电子参考书、电子全文杂志和会议录、多媒体有声读物、计算机软件等。

  (六)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简称CNKI19996月正式启动,由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光盘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主办和提供服务。CNKI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内容分为知识信息资源系统加工基地、技术支持中心、知识信息传播系统、知识信息组织整合平台、网上研究院、企业创新网、中国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六大组成部分。CNKI计划引进国外重要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期刊、会议论文集、博/硕士论文、报纸、专著、教科书等数字化资源;创建网络研究院包括网上推出了“创新知识资源全国共享行动计划”,计划完善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推出全文数据库的引文链接版,加强网络建设,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政府信息服务和校校通工程扩大信息服务范围。CNKI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最为著名,期刊网入网期刊陆续增至6000多种,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期刊文献数据库。CNKI采用在全国设立检索咨询站、包库、镜像站点等方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形成了完整的经营模式,建立了产业化的知识信息服务体系。

  (七)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978月在因特网上开始对外服务。目前分为科技信息子系统、商务信息子系统和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三部份,面向不同用户群提供信息服务。商务信息子系统推出了工商资讯、经贸信息、成果专利、商贸活动、咨询服务、在线交易等栏目,面向工商、企业用户提供商务信息和解决方案。科技信息子系统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公共图书馆、科研单位及政府管理部门服务,文献资源包括专业文献、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共计37个数据库。期刊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源于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集纳了约2000余种科技期刊全文内容上网。万方数据公司在我国最早开始在Internet上提供免费电子期刊全文服务,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建有几百个服务中心,直接用户达数万人。它以技术平台的开发能力强、自建数据库多和独具特色的网络经营模式在我国信息服务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八)辽宁省图书馆与IBM合作的数字图书馆项目

  辽宁省图书馆是全国公共图书馆中首家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图书馆,它采用IBM数字化图书馆解决方案,成为IBM数字图书馆软件方案在中国的首家商业用户。它把对古籍文献的数字处理、因特网信息发布、多媒体阅览室及VOD点播,作为先期实现的重点功能。

  (九)台湾的数字图书馆

  台湾的数字图书馆是在图书馆自动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台湾的图书馆自动化起步较早,1972年,台湾省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图书馆就建立了计算机图书目录;进入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图书馆自动化作业计划”和“科学技术发展方案”。台湾的“科技信息网络”在 198812月开通,该网综合系统地处理台湾的科技研究资料,引进岛外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科技信息,提供现代化的服务。20世纪90年代,台湾省制定了八项数字图书馆计划,其中典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计划有:(1)数字图书馆信息中心的构建。它使台湾岛内各大学和图书馆由台湾科学委员会协调成立共享信息中心,建立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参考数据库。(2)建立交通大学浩然数字图书馆。该馆目前提供 80多种参考性数据库 ,其全文数据库主要以工程、科学、管理和医学类期刊为主。(3)台湾大学数字图书馆与博物馆计划。此计划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含有台湾居民、台湾历史和台湾文化遗产等数字化的历史资料、文献和研究成果,以浏览方式使用的数字图书馆。(4)台湾图书信息网络系统。该系统为岛内读者提供各种索引目录资料,如馆藏图书目录、全岛博士及硕士论文摘要、台湾期刊论文索引等。台湾在实施数字图书馆启动工程前已经做了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台湾的数字图书馆从图书馆的自动化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都是在信息基础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台湾省在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建设中,建立了三大网络工程:TANET(台湾学术网)、HINET(台湾商用网)、SEEDENT(用于工业企业访问 Internet服务),同时全台的资讯网络逐步建立并完善。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特点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

  主要采取几种类型:(1)国家与单位投入免费提供用户使用:如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该项目是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上海数字图书馆古籍馆藏数字化,免费提供用户使用。CALIS1998年由国家计委批复启动。(2)国家与企业投入,市场化运行。如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由国家图书馆控股,公司通过股份制经营,多种形式广泛募集资金完成第一期融资。采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3)企业投入,市场化运行。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开发了易用、经济的数字图书格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图文资料数字化技术、专用阅读软件,向读者发行会员卡——超星读书卡,作为读者在借阅数字作品时付费的凭证,并向著作权人及相关出版社支付作品使用报酬。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制订CNKI数据库版权协议,参照国际惯例,采用并发用户数调价办法,有利于体现CNKI数据库及文献编者、作者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保护原则。

  (二)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力量

  由图书馆界、科研组织和商业机构三方面组成,图书馆界是最主要的力量。图书馆方面的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传统的服务手段,但在技术研发和经费支持方面则是弱项。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还局限在图书馆的范围内,要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缺乏协调和协作的机制。数字图书馆研究是一项跨学科、跨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和合作,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果。但由于没有强力机构进行统筹规划,许多单位都不愿正视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建设的热情远远高于研究的热情,重复建设低水平的数字图书馆,造成有限的资金无谓的浪费。

  (三)资源数字化是研究的重点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在上面所提及的研究项目中都有专门的资源数字化的研究内容,在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中也有专门的资源数字化系统。根据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需要,有些单位还开发了元数据格式,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中文通用全文信息资源数字化格式》、清华大学的建筑元数据项目,北京大学的拓本和敦煌元数据项目等。这说明我国对信息资源数字化在数字图书馆中的重要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外政府对数字图书馆项目投入了大量经费支持,社会各界的支持也占有相应的比例,而目前我国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入仍显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周期长,见效慢,使得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设数字图书馆不仅需要国家投入,还需要地方政府、公司企业等各方面的投入。对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投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政府还应出台有关政策法规,鼓励公司企业和个人对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从而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个人多方组成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机制。目前在我国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宏观规划,信息资源建设大多处于各自独立、相对分散的状态,造成重复建设问题非常严重。各种标准还没有完善,宏观管理有待加强。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一)从基于数字化资源向基于集成服务和用户信息活动的范式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重点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代数字图书馆主要在特定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它们往往作为独立系统嵌入到传统图书馆系统或上层机构信息系统中,将跨时空检索和传递特定数字化资源作为其主要任务,可称为基于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图书馆。第二代数字图书馆致力于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间的互操作,支持这些系统间无缝交换和共享信息资源与服务,由此构造集成信息服务机制,形成基于集成信息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这一代数字图书馆不再以文献数字化和具体数字资源库建设为核心,而主要是面向分布和多样化数字信息资源,通过服务集成构造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将形成与传统图书馆不同的新系统形态和组织形态,是目前数字图书馆研究、开发和应用试验的主要形态。第三代数字图书馆将围绕用户信息活动和用户信息系统来组织、集成、嵌入数字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从而更直接、深入、有效地支持用户检索、处理、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以用户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第三代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数字信息存储的全息化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进展,资源数据量越来越大,存储空间将成为影响数字图书馆应用的主要因素。数字图书馆中涉及的是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在将它们保存到数据库之前必须进行压缩,以降低数据库成本,使数据库规模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围内,所以需要着重研究能够适应快速访问的海量存储技术。从世界范围来看,凡是称作“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其存储的数据总量必然达到了海量规模。全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的压缩技术的出现,使数字化的资源所占空间大大降低,使存储设备的投入也大大减小,全息数据存储由于同时具有巨大的存储容量、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短暂的访问响应时间等特点,它能够满足提供网上服务的要求。全息数字化技术将成为21世纪数字图书馆的主流数字化技术,全息数字化技术所生成的数字化资源都是全息的,而取代了简单扫描技术生成的资源,既保持了文献资源的信息完整,又增加了各种检索等功能,是未来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多种资源的高度集成,易用性更强

  多种资源的深度融合也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目前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种类绝大多数仍然以传统的书报刊等印刷版资源数字化为主,将来会扩展到声像制品、多媒体等资源。这些资源不只是简单地堆积到一起,而是进行了高度的集成和深度的融合。读者输入一个检索词,可以将各种各样的资源全部检索出来,阅读器是能够浏览、播放各种资源的超级阅读器。数字图书馆更具人性化和更加易用。信息导航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跨平台技术、智能检索代理技术以及推送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促使数字图书馆更加贴近用户,更加方便利用。

  (四)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完善

  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到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多领域多技术的综合集成,而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图书馆需要涉及到网络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的压缩与解压缩、分布式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数据仓库、基于内容的智能检索、超大规模数据计算、用户界面等多种技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1)软件重用技术;(2)多语言处理技术;(3)自动识别技术;(4)因特网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传输网络化,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具有高速信息传输通道,以方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目前数字化技术正在不断完善。

  (五)标准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标准和规范化是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障。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的信息和知识包括了所有学科,数量极其巨大,类型特别繁多,而且包括了文字、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的数字化表达,组织极其复杂;各单位所使用的软硬件规格不一、品牌庞杂。如何将众多的力量协调组织起来,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共建共享,管理的井然有序,从技术管理的角度考虑,关键就在于标准化。有了标准化,才能把各单位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按统一的格式组织起来,既能和国际网络接轨,更能为各单位所共享,形成整体性信息资源;也才能用统一的检索标准建立起分布式的存储和检索系统,使信息资源能为广大用户方便利用;标准化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保证。

  (六)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

  数字图书馆将向着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美国目前已有众多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多所著名大学组成合作小组,协同完成了数字化资源及数字图书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美国国家图书馆联盟就是一个组织全国15个大型图书馆及国家档案记录局的合作机构。此外,有些联盟还有著名的大公司加盟。1995年法、日、英、德、意、美、加 7国的国家图书馆在法国成立了G7集团,以后又扩展为G8集团,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工作。1997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成立,由太平洋地区的知名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共同实施,其中包括了我国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合作研究计划,致力于合作开发多语种在线图书存取系统及多语种文档传输系统,形成大型分布式多语种数字图书馆。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方向

  (一)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战略管理

  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技术、管理和服务问题,因而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微观研究,也需要决策层面的宏观探讨。数字图书馆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大系统工程,所以应该由政府出面,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数字图书馆要实现通过因特网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搞好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为了正确把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提高项目建设的实际效益,避免在项目和技术选择上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有必要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处理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宏观关系问题,如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关系、数字图书馆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数字资源建设与整合、业务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项目建设与用户服务、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建设与体制创新等,应该加强整体规划和可行性分析。

  (二)加强特色化数字资源建设

  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数据库资料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信息来源,必须考虑数据库的建设,避免网络上缺乏信息源,造成网络闲置的浪费。应从全局出发,合理建设和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不要盲目求新、求全、求高水平,应该加强资源共享,不要重复建库和重复引进造成浪费,要立足本馆、面向全球、形成特色。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到馆的读者,更多的是网络环境下的用户,因此,要加强主页设计、建立数字馆藏,提供多种形式的远程服务。要深层次开发信息知识资源,建设各馆特色化数字资源,满足高层次读者用户存取需求。数字图书馆应该注意个性化服务和特色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提高数字图书馆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使数字图书馆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合作与协调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跨部门、跨学科的并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研究机构和部门通力合作和沟通,立足于一盘棋,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进行整体化建设。在技术上,与外国技术企业加强合作,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创建具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计算机界、软件工程界、通讯网络工程界及其它方面结合成一个战略同盟。美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走的共同协作路线是值得借鉴的,在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时,如果单凭政府投入或图书馆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将很难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因此,图书馆界应该在认识到自身是建设主力的同时,主动与信息技术界、企业界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广泛吸收资金、技术和人力,共同开展试验。应该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宏观管理,做好有关的协调工作。

  (四)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评价

  可用性指的是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特征,如是否提供功能菜单、是否采用图形界面等。从使用上来说,可用性是指用户在一定的环境里完成一定的任务时,系统的性能或作用能否得到有效的体现。可用性是评价数字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它涉及到用户与数字图书馆交互的许多方面,甚至包括数字图书馆的安装和维护。可用性关系到数字图书馆的性能是否满足用户的需要,流程是否符合用户的习惯,效果是否达到用户的期望;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而言,可用性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和数字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开发者而言,可用性直接决定着系统开发的成败。根据用户范围的不同,数字图书馆的可用性可以分为界面可用性和组织可用性两种,前者是指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界面能否满足具体用户的要求;后者是指数字图书馆能否与特定组织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数字图书馆不仅将改变人们利用信息的方式和模式,还将影响人们利用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建立一套评价数字图书馆可用性的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数字图书馆可用性的原则可以概括为:(1)易学,数字图书馆应该易于学习,用户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掌握其使用方法;系统应该给用户提供培训的机会和咨询的途径,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2)易记,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界面、功能和操作要有一致性,从而提高其助记性;尽量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当用户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利用数字图书馆时,不必重新学习使用方法。(3)高效数字图书馆必须是一个高效的系统,能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获取信息比利用其它途径有更高的效率。(4)容错,数字图书馆应该有较强的容错能力,保证系统能够连续正确运行;用户出现操作失误时系统要及时报告,提出修改建议或自行修复。(5)愉悦,用户在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感觉应该是轻松的、心情是愉快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系统要设法排除用户利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沮丧、厌烦、挫折的情绪。(6)服务差异化,网络使得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而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知识层面下用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字图书馆要根据用户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特性,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和查询要求,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系统必须适合用户或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包括系统是否适应工作流程的需要,是否符合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是否与计算机系统和通讯设备相匹配等经济上的可行性。数字图书馆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系统工程,必须对数字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全面的估价,对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经济承受能力也要有充分的考虑。

  (五)加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包括信息及知识各种要素在内的所有智力资本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实现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1)知识创新,是指以创造性思维来去建设与管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具有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必然要创新图书馆学知识。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成为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的一支重要力量。(2)知识组织,是指把数字图书馆资源中的各种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以便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组织的方法多种多样,依知识的内部结构特征,可分为知识因子组织方法和知识关联组织方法;依知识组织的语言学原理,可分为语法组织方法、语义组织方法和语用组织方法。(3)知识开发,是在对数字图书馆信息的获取和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等方法,对有关的信息进行提炼、精简与分析,发现隐含在其中的具有规律认识的有用知识,通过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从形成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4)知识扩散和应用,是指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品进行传播和利用,如知识信息导航、知识信息评价、知识信息咨询、知识营销等,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数字图书馆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关键是要建立适合知识管理的组织管理机制、技术机制以及有利于创新、交流、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和激励机制。目前,针对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的多种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如元数据技术、XML可扩展性结构化标记语言、智能Agent技术、数据采掘技术、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工具、数据仓库、知识发现、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等已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面向内容和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设计中尤其得到强调,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效率。

  (六)加强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化管理

  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很多图书、情报、档案机构、各种信息中心和文化设施等众多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它所管理的信息和知识包括了所有学科,数量极其巨大,类型特别繁多,而且包括了文字、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体的数字化表达和无缝连接,组织极其复杂。如何将众多的力量协调组织起来,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共建共享,管理的有序化,关键就在于标准化。因此,标准化与规范化便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并成为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将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和服务效果。数字图书馆需要多个标准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更需要建立有关的标准体系。如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储备、描述与标识、检索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与规范等。建设数字图书馆主要涉及两方面标准。首先是直接涉及文献信息工作本身的技术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出版专业通用标准和相关标准、图书情报专业通用标准和相关标准、档案专业通用标准和相关标准等。其次是有关计算机、通信和数据库建设的标准。目前数字图书馆的标准和规范仍然存在大量空白。例如,评价信息网站的标准及规范、数字图书馆系统软件的标准和评价指标、数字图书馆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认证标准等,有待进一步建立与应用。

  (七)加强数字图书馆用户的研究与关系管理

  用户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必须重视数字图书馆的用户研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来进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管理。用户关系管理是通过有关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对用户进行系统化研究,识别有价值的用户,对用户进行沟通和教育培训等工作,从而改进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数字图书馆用户的基本特征是类型比较多、范围广、需求变化大,目前又以团体用户为主,集体统一购买某方面资源的使用权。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关系管理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数字图书馆用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将用户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深入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完善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它将注意力集中于用户发展,以便使潜在用户变成现实客户、现实用户变成忠诚用户;通过满足用户的需求,与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不断拓展产品或服务的范围。数字图书馆用户关系管理是从“内视型”向“外视型”的视角转变,过去数字图书馆管理的着眼点在后台即资源建设,而对前台即直接面对用户服务等方面注意不够。随着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完全依靠的“内视型”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必须转变为用“外视型”的观念来去研究和发展用户。用户关系管理目的在于发现、了解、预测和管理现有或潜在的用户。数字图书馆用户关系管理通过搜集、跟踪和分析用户的有关信息,观察和研究用户的行为,使用户的关系及时得到优化,有针对性地发展和管理用户关系,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以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和数字图书馆收益最大化之间的平衡。数字图书馆用户关系管理涉及到许多方面,是对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管理,而不是数字图书馆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短期行为,是围绕用户的有关行为而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长期战略。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目前有些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已是经营实体,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系统也在开始展开对用户的争夺。用户关系管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分析用户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吸引更多的用户。良好的用户关系管理不仅挽留现有的用户,而且还可挽回已经失去的用户,同时争取更多的用户。用户关系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关系价值,用户关系管理的实施让用户和潜在用户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成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使用者和支持者。因此,用户关系管理的实施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进而增强竞争力。数字图书馆用户研究和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数字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分析;(2)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数据管理和挖掘;(3)数字图书馆用户的分类研究;(4)数字图书馆用户的心理行为研究;(5)数字图书馆的用户教育;(6)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服务效果评价;(7)数字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改进;(8)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人文关怀。

  三、网格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

  (一)网格技术的特点及其意义

  网格(Grid)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前沿信息技术,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它的思想来源于电力网格,目的是将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象电力网一样通过网络形式方便地传送到用户中。网格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资源、因特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和发展,它把分布在各地的各种计算机连接起来,进行资源共享。网格是一个一致、开放、标准的计算环境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持聚合地理上广泛分布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大容量数据和信息存储资源、软件和应用系统、高速测试和获取系统、以及人力等各种资源的合作问题求解系统的构造。

  网格的根本特征是资源共享。它把整个网络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虚拟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目前因特网上各种信息资源由于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要进行资源共享十分困难,并且利用效率比较低。网格则可以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包括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的全面连通,通过网格系统进行利用。

  (二)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是综合运用多方面高新技术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以网络化方式互相联结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储存海量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高效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组织非线性化、结构复杂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而网格是高性能计算机、数据源、因特网三种技术的有机组合,它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异地协同工作、支持开放标准、功能动态变化等优点,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构造统一的平台

  网格技术的巨大优势是比较明显地降低建立网站和提供网络服务的成本。网格的许多平台和资源都是共享的,它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知识等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在此基础上运行各自的应用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各种一体化信息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在信息网格中,资源被统一管理和使用,用户可以通过网格操作系统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网格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平台,创建一种基于因特网的新一代信息平台和软件基础设施。在这个平台上,信息处理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用户可以通过单一入口访问所有信息,而不是像目前的因特网那样,用户需要在成千上万的网站中去寻找合适的信息。

  2.网格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集成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只有协同工作,才能保证正常地运转。网格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通过高速的互联网进行资源集成,从而提供一种高性能计算、管理及服务的资源能力。在分布式的异构环境中,网格技术能够精确定位所需的数据集,并为后续处理提供支持。人们利用这些资源就像利用电源一样,不必计较这些资源的来源和负载情况。网格计算可以合理而有效地将远程资源高效地组织起来,形成网络虚拟计算机,形成超强的能力。网格已经发展成为连接和统一各类远程异构资源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3.网格有利于实现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网格把整个因特网整合为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实现计算机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多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提供单一的系统映像,具有透明性、可靠性、负载平衡等功能。网格支持对异构数据资源的访问,为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接口,选择适当的访问协议来实现用户提出的数据访问请求。网格与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不同,网格能实现应用层面的连通,它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的智能共享。网格技术的进一步充分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

  4.网格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数据处理

  数字图书馆所要处理的数据通常比较大,网格则能够很好的解决海量数据的计算处理和分析问题。它能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用户只需通过客户端发出要求计算的指令,网格就把这些任务调配给各个计算机执行,然后将各个计算机计算出来的结果汇总反馈给用户,连接的计算机规模越大,计算能力就越高。此外,通过网格用户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需要的数据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找出来综合在一起,省去了多次访问不同数据库的麻烦,并能直接调用网格中的算法和程序等资源,避免许多重复性的工作。网格可以智能地分配计算资源,能够优化现有的计算资源,更快地解决数字图书馆的设计和利用问题;能够将应用程序的每个部分调整到最适合它的系统中去,从而以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解决有关应用问题。网格与数字图书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在分布式异构环境中实施信息资源发现和知识发现提供支持。

  5.网格有利于数字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

  网格的知识生产特性是网格与因特网两者之间质的区别,因特网本身不生产知识,人们都是先把信息知识用其他方式生产出来以后再放到网上,供用户查找利用。而网格则能根据用户的要求自动地生产知识。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它把从数据源得到的各种原始数据,运行特定的程序加工成信息和知识。网格可以自动地找有关的数据源进行综合分析和知识的发现,形成新的认识。可见,网格有利于数字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随着网格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都会得到全面提高,在客户提出请求或查询时,网格将会自动处理分析,并把有关的结果传送到客户登录的节点上,从而使得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完善。

  (三)网格对数字图书馆的挑战

  网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网格系统平台建好后的应用移植是网格技术走向应用的最大障碍。网格技术要求用户将原有的系统应用标准化,并平移到新的系统之中。实际上很多现有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如果被推向网格环境,将面临重新编写应用代码的问题,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相关的工具开发出来,但还有许多技术问题仍需解决,还需要进一步支持和相互之间合作。面对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适应将来网格环境的发展需要。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要特色化。在网格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高度综合和集成,任何重复建设都是毫无意义的,只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相互的协调。其次是要增强数字图书馆系统的相互可操作性,以便更好通过网格系统共享资源。再次是进一步完善数字图书馆协同服务,系统模式要走向集成的、多层次的分布模式,实现各类服务组件集成化。第四是不断丰富服务中的交互模型,通过提供各种交互模型使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够不断地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信息©2008-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本站|我的web2.0|甘肃社科|技术验证
注册许可证: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826号

CNZZ: